隨著國家鼓勵新藥研發(fā)、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快速推進,化藥注冊分類、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等重磅政策的陸續(xù)出臺,我國新藥研發(fā)迎來暖春。對于力圖在創(chuàng)新藥領(lǐng)域深耕的從業(yè)者而言,如何洞悉全局,乘勢而為,或?qū)⒊蔀槲磥沓蓴〉年P(guān)鍵。
為此,廣州博濟醫(yī)藥微信公眾號特邀生物分析專家、博濟醫(yī)藥子公司深圳博瑞副總經(jīng)理袁智博士,開設(shè)“袁來如此”專欄,就大分子生物分析、藥代動力學(xué)等相關(guān)話題展開專題研究,希望通過相關(guān)知識與經(jīng)驗的分享,引發(fā)更多讀者的討論交流,加速振興中國的生物醫(yī)藥產(chǎn)業(yè)發(fā)展,敬請垂注!
本文為“袁來如此”專欄的第一篇,旨在根據(jù)已發(fā)表的文獻資料,對與大分子生物分析相關(guān)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地介紹。
配體結(jié)合式測試方法(LBA,也稱為immunoassays)是一種常用的分析工具,用于根據(jù)與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結(jié)合作用(binding interaction),定量測定生物分子(目標分析物,Analyte)在生物體液中的濃度。LBA要求至少使用一個生物分子來定量目標分析物,這個生物分子通常被稱為關(guān)鍵試劑,須能夠特異性地結(jié)合目標分析物。
LBA可分為兩大類:(1)液相結(jié)合測試,其目標分析物與標記過的檢測試劑之間的結(jié)合反應(yīng)發(fā)生在溶液相(圖1A);(2)固相結(jié)合測試,其中一個關(guān)鍵試劑被固定到固體表面,如微孔板或樹脂(圖1B),以捕獲樣本中的目標分析物。液相測試通常需要分離步驟,如色譜或電泳或離心,從而將目標分析物-標記檢測試劑從未結(jié)合的分子中分離出來進行定量。
在應(yīng)用上,LBA是重要的評估生物藥PK/TK時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之一,該方法的特異性和選擇性取決于目標分析物與其他生物分子(如受體、針對候選生物藥的抗體和核酸適配體(aptamer))的相互作用。
該方法中可觀察到儀器響應(yīng)與生物藥的濃度間接相關(guān),簡言之,檢測信號的來源是酶化學(xué)反應(yīng)或放射化學(xué)反應(yīng),而這些反應(yīng)則是各種相互結(jié)合作用(binding interactions)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大分子的物理化學(xué)特性無法直接產(chǎn)生檢測信號,不能用于這樣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這些binding interactions的內(nèi)在性質(zhì),LBA的標(校)準曲線的動態(tài)(定量)范圍比較狹窄,同時也是非線性,S型的(sigmoidal curve)。
如圖1所示,在液相測試中,結(jié)合反應(yīng)在溶液中發(fā)生,其中一個目標分析物與標記過的檢測試劑結(jié)合,然后再通過后續(xù)的分離操作將目標分析物-標記檢測試劑從未結(jié)合的分子中分離出來。
在固相測試中,一個關(guān)鍵試劑被固定到固體表面,如微孔板或樹脂,此試劑在固體表面結(jié)合目標分析物,從而致使未結(jié)合的分子被分離出來。
Yalow和 Benson于1960年開發(fā)的測定人類胰島素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測定(RIA)的標志性例子,Yalow因此于1977年獲得諾貝爾獎。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用魚精蛋白鋅牛胰島素或商業(yè)常規(guī)牛胰島素免疫豚鼠,以獲得作為該RIA方法關(guān)鍵試劑的胰島素結(jié)合抗體。
在這種方法中,由于缺乏人類胰島素的結(jié)晶體,因此I131標記的結(jié)晶牛胰島素(胰島素-I131)被用作示蹤劑。此 RIA 的原理是基于樣本中的人胰島素與豚鼠血清中的胰島素結(jié)合抗體的強力結(jié)合(圖2中的步驟1),并讓已知濃度的胰島素-I131與該抗體的結(jié)合競爭(圖2步驟2-3)。胰島素-I131與胰島素結(jié)合抗體的結(jié)合在溶液中進行,游離的胰島素-I131與結(jié)合了抗體的胰島素-I131的分離通過紙色譜電泳技術(shù)實現(xiàn),這就使得定量測定胰島素-I131成為可能,其代表了樣本中胰島素的濃度。在此方法中,最低可定量的胰島素濃度為1.4μU。
在這個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fā)表之后,RIA在20世紀后期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在使用適當?shù)年P(guān)鍵試劑時,RIA靈敏度和選擇性都極高,而其主要挑戰(zhàn)包括使用和處置放射性材料的許可證要求、放射性同位素的標記效率、成本及其有限的半衰期。在RIA得到應(yīng)用的十年內(nèi),即20世紀的70年代初,就出現(xiàn)了非同位素免疫測定,如酶免疫測定(enzyme immunoassays,EIA),EIA通常被稱為ELISA,即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ngvall和Perlmann在1971年首次描述了一個定量兔免疫球蛋白G(兔IgG)的ELISA方法。其實質(zhì)就是從羊血清中提取的抗兔IgG用于結(jié)合兔子IgG,進而結(jié)合了一種堿性磷酸酶(ALP)的兔IgG被用來與兔IgG相互競爭和抗兔IgG血清的結(jié)合,以此建立濃度與儀器響應(yīng)(信號)之間的關(guān)系,生成的儀器信號與樣本中的IgG量成反比。隨著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學(xué)界運用了不同的酶,如辣根過氧化物酶(HRP)、β-半乳糖苷酶(GAL)和熒光素酶(luciferase),使得EIA具有與RIA相當?shù)撵`敏度。
圖 2. Yalow最初發(fā)明的胰島素放射免疫測定的原理圖。樣本中的胰島素在溶液中與抗胰島素血清結(jié)合(步驟1),然后把已知濃度的I131標記的牛胰島素添加到反應(yīng)溶液中(步驟2),樣本中的胰島素與I131標記的牛胰島素(步驟3)相互競爭與抗體的結(jié)合。使用人胰島素制備的標準曲線以及胰島素抗體結(jié)合的I131標記牛胰島素的濃度可以計算樣本中被置換的胰島素的濃度。
競爭式ELISA格式是基于初始的胰島素RIA和IgG EIA方法中的結(jié)合競爭。來自樣品的目標分析物(analyte)和參照分析物(reference analyte)與分析物特異性的抗體結(jié)合之間的競爭是這種格式的關(guān)鍵。
抗體或目標分析物都可以標記酶,并用于結(jié)合反應(yīng)。使用標記抗體(圖3Ai)時,參照分析物首先被動地吸附到微孔板的孔中,然后加入含有目標分析物的樣本,如細胞裂解液、血清等,并與固定濃度的標記抗體一起孵育。樣本中的目標分析物與固定的分析物競爭,以結(jié)合有限數(shù)量的標記抗體,隨后的酶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信號與樣本中目標分析物的濃度成反比。或者,可以使用固相吸附的抗體和標記分析物(圖3Aii),樣本中的目標分析物與固定數(shù)量的標記分析物共同孵育,并與之相互競爭和固定抗體的結(jié)合。與前面的示例中一樣,生成的信號與樣本中目標分析物的濃度成反比。
直接式ELISA是最簡單的ELISA格式,樣品中的目標分析物吸附到微孔板的孔中,通過酶偶聯(lián)試劑或標記檢測抗體,直接實現(xiàn)目標分析物的檢測,如圖3B所示。
圖3. 競爭式(Ai & Aii)、直接(B)和間接(C)ELISA測試格式的原理圖。目標分析物(Analyte)代表被測定的目標蛋白質(zhì)。在競爭式ELISA中,可以標記目標分析物或抗體,而在直接或間接ELISA格式中,只標記檢測抗體。
間接ELISA類似于直接ELISA,兩者間主要差別在于主要(primary)抗體未被標記。目標分析物的檢測是通過再次添加一個酶偶聯(lián)試劑或標記檢測抗體,使其與主要抗體結(jié)合而實現(xiàn)的,如圖3C 所示。
直接ELISA更快速,因為它比間接ELISA少一個步驟。它通常用于需要快速完成的常規(guī)測試,商業(yè)化的家用懷孕測試就是這種格式的一個例子。而間接ELISA雖然較直接ELISA多一個步驟,但信號放大通常優(yōu)于直接ELISA。因此,間接ELISA通常比直接ELISA更敏感,可以測量更低豐度的蛋白質(zhì)。
正如圖3C 所示,間接ELISA較直接ELISA增加的步驟正是來自于樣本的目標分析物直接吸附到微孔板,但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亦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在洗板步驟中,可能會洗掉目標分析物,因此可能會增加測試的變異性。此外,非特異性地結(jié)合到微孔板的其它蛋白可能導(dǎo)致假陽性結(jié)果。為了克服上述挑戰(zhàn),其它可靠性更高的格式進而衍生出來,其中有通常被稱為夾心、橋聯(lián)或競爭性ELISA(在夾心或橋聯(lián)ELISA格式中),在這些格式中,一種能與目標分析物特異性結(jié)合的生物試劑首先被吸附到微孔板中。
圖4. 夾心式ELISA(A)和橋接式(B)ELISA的原理圖
夾心式ELISA需要兩個不同的試劑或抗體,一個用于捕獲,另一個用于檢測目標分析物。這些試劑與目標分析物的不同表位(epitopes,結(jié)合位點)結(jié)合,從而形成夾心式格式(圖4A),由此產(chǎn)生的相互作用具有特別高的特異性(因為捕獲和檢測步驟都需要特異的表位識別,才能生成檢測信號)。
橋聯(lián)ELISA常用于測定具有兩個相同抗原結(jié)合位點(2價)的抗體或其它目標分析物的濃度,可以標記與捕獲相同的試劑,用于檢測一個二價的目標分析物,因此,目標分析物可被視為捕獲和檢測試劑之間的橋梁(圖 4B)。夾心或橋接ELISA 格式均可設(shè)計成為競爭式的ELISA。
上述格式是ELISA的基本設(shè)計,所有格式都可以使用競爭或抑制條件加以調(diào)整,來測定抗原或抗體(圖5),所有方法都要求與試劑預(yù)先反應(yīng)/孵育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這些最佳狀態(tài)可以通過添加抗原(圖5a)或抗體(圖5b)來給予挑戰(zhàn)。隨著溶液中游離的抗原(抗體)的增加,能夠與固定底物(immobilized substrate)結(jié)合的抗體(抗原)的數(shù)量則減少。洗滌步驟后,添加生色劑底物(chromophore substrate)以產(chǎn)生信號(顏色變化或發(fā)光)??贵w/抗原挑戰(zhàn)引起的信號變化揭示了有關(guān)競爭性抗原/抗體的信息。競爭式ELISA對于測定復(fù)雜混合物中的抗原濃度相當有用,特別是在可能含有抗原的未知樣品與含有已知數(shù)量的純化抗原的類似樣品時。
免疫表位(epitope)是宿主免疫系統(tǒng)一般能夠識別的抗原分子的一部分。當抗原的表位以非共價鍵的形式與其所誘導(dǎo)產(chǎn)生的抗體的確定互補性的區(qū)域(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相互作用時,就會發(fā)生特異性的識別。
抗體親和力(affinity)表示抗體與其單一目標分析物(analyte)/抗原(antigen)結(jié)合的烈度(intensity)或強度(strength),由解離常數(shù)(Kd)代表。低親和力抗體與抗原結(jié)合弱,容易解離;而高親和力抗體與抗原結(jié)合非常強,在多次的洗滌步驟中不易解離。從ELISA的角度來看,后者是首選,通常用于捕獲目標分析物。
親和度(Avidity)是衡量一個抗體與多個抗原決定因子(antigenic determinants)結(jié)合的整體強度的指標??贵w對某一個結(jié)合位點的親和力并不總是能反映抗體-抗原相互作用的強度,例如免疫球蛋白G(IgG)有兩個抗原結(jié)合位點(2價),而IgM有10個抗原結(jié)合位點(10價),親和度表示IgG或IgM的,分別對于2個或10個抗原分子的整體結(jié)合強度(overall strength)。
關(guān)鍵試劑
一個ELISA方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測試試劑,它決定了ELISA方法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方法的質(zhì)量。ELISAs常用于藥物開發(fā):在PK評估中,定量測定蛋白生物藥的濃度;測定內(nèi)源性蛋白和生物標志物;檢測抗藥物抗體的存在以進行免疫原性評估等。LBA方法首選的關(guān)鍵試劑是單克隆抗體(MAbs)或多克隆抗體(PAbs),而不是重組靶標蛋白。為了產(chǎn)生PAbs或MAbs,需要將生物藥或生物標志物蛋白及其佐劑或載體,根據(jù)相關(guān)應(yīng)用給到合適的宿主動物物種上進行免疫。對于PAbs,兔子、山羊和綿羊是最常用的宿主物種,因為它們的體型大(產(chǎn)生的抗體量也大),容易找到血管和強健的免疫反應(yīng)。
用于免疫的每一個抗原都是高度復(fù)雜的,因為它可以呈現(xiàn)大量的,可以被不同的淋巴細胞識別的表位,這些淋巴細胞隨后被激活。激活了的淋巴細胞增殖,分化成漿細胞,并分泌出多克隆抗體的混合體。PAb庫(混合體)代表了不同抗體的集合群體,這些抗體可以識別抗原的多個表位(用于ELISA分析)。為了生產(chǎn)MAbs,需要進一步分離單個淋巴細胞,并與骨髓瘤細胞融合,以產(chǎn)生不死的雜交瘤細胞,從而持續(xù)產(chǎn)生特定的MAb。因此,同一個克?。╟lone)的抗體只識別一個抗原的單個表位。在ELISA中會頻繁使用MAbs或PAbs,其選擇(對于每種ELISA格式而言)取決于許多考慮因素:如可及性(Availability)、親和力、特異性(Specificity)和交叉反應(yīng)性(Cross-reactivity)。
抗體的特異性(specificity)是特異性地結(jié)合相關(guān)抗原的能力,與ELISA方法的選擇性(selectivity)不盡相同,但相關(guān)。選擇性是一個定量分析方法,在其它潛在干擾成分存在的情況下,從眾多其它無關(guān)的蛋白質(zhì)中鑒別和定量測定目標分析物濃度的能力。交叉反應(yīng)性(cross-reactivity)是指抗體與除目標抗原之外的其它多個抗原結(jié)合的能力。當抗原(目標分析物)的與抗體試劑結(jié)合的表位與其它蛋白質(zhì)相似時就會發(fā)生交叉反應(yīng)。一般來說,特異性和交叉反應(yīng)性對ELISA方法的選擇性和基質(zhì)效應(yīng)有很大影響。如果使用高親和力抗體作為捕獲試劑,抗體/目標分析物的復(fù)合物就能夠在含有多種蛋白質(zhì)的“混合物”樣品中有效地形成,基質(zhì)效應(yīng)會隨之降低,而方法的選擇性最終會得到提升。
表1總結(jié)了ELISA可能用到的試劑和各種通用或首選格式。
測試試劑的可及性可能因藥物開發(fā)的不同階段而異。在早期探索階段,可能無法得到MAbs或PAbs,故常常選擇重組生產(chǎn)的配體(即生物藥的靶點)作為關(guān)鍵試劑來測定游離的蛋白生物藥(therapeutic protein,TP)的濃度。在早期臨床前研究中,針對IgG Fc部分的通用抗體可用于單克隆抗體藥物,盡管僅能測定總濃度(結(jié)合靶標后的TP +游離的TPf)。
生物標志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各種體外診斷試劑盒在商業(yè)上可用于藥物的早期發(fā)現(xiàn)階段,也可從不同的供應(yīng)商獲得各種重組蛋白和抗生物標記物蛋白的抗體。雖然生物標記物的定量分析方法與PK方法相似,但這二者之間存在明顯差別。與PK方法類似,生物標志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測定目標基質(zhì)中生物標志物蛋白的游離濃度或總濃度。夾心式測試格式是主要選擇,通常用于測定生物標志物蛋白的游離或總濃度。雖然當一個生物藥具有抑制作用時,需要測量游離的生物標志物蛋白濃度,但開發(fā)測定游離的生物標志物蛋白的方法有相當?shù)奶魬?zhàn)性,可能需要額外的分離步驟。
人源化的或全人源的單克隆抗體或重組蛋白,作為藥物給予受試者/動物后,可誘導(dǎo)形成針對該生物藥的抗體,特別是在臨床前的動物試驗中,這些由生物藥誘導(dǎo)而形成的抗體通常被稱為抗藥物抗體(ADA)。免疫檢測方法是檢測ADA是否存在于血清中的第一級檢測。不同的ADA反應(yīng),如表位特異性(idiotype vs. nonidiotype,特異與非特異性)和數(shù)量(滴度或相對濃度),會影響對ADA和生物藥的準確定量。由于ADAs會在血液循環(huán)中與生物藥形成免疫復(fù)合物,高濃度的蛋白生物藥能夠干擾ADA的檢測。
備注:idiotype:免疫球蛋白(如IgG)可變區(qū)域的分子結(jié)構(gòu)和構(gòu)象,賦予其抗原特異性。
LBA測試方法在各種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方面擁有各種優(yōu)勢。它們在大多數(shù)平臺(如比色計或平面電化學(xué)發(fā)光)上,成本通常很低。當高親和力MAbs用于LBAs時,LBA方法在檢測和定量分析存在于異質(zhì)性的基質(zhì)環(huán)境中的目標分析物方面,具有高度靈敏度和特異性。出于研究目的,該類方法的靈敏度可以低至每毫升毫微微克的級別(femtogram/mL)。大多數(shù)LBAs的操作程序不涉及樣品分離的步驟,而基于LC-MS/MS的定量分析方法則需要。當然,LBA也有幾個缺點,與LC-MS/MS方法相比,LBA方法的動態(tài)范圍較狹窄。雖然用于基礎(chǔ)研究的方法可以達到4-6個指數(shù)級的動態(tài)范圍,但用于規(guī)范性研究(regulated study)的驗證過的方法,其定量范圍往往僅為2-3個指數(shù)級,這是因為必須保持方法的穩(wěn)健性和更好的重現(xiàn)性。
最重要的區(qū)別是,LBA的性能取決于所使用試劑的質(zhì)量和特異性。因此,試劑生成/選擇(MAbs或PAbs)是方法開發(fā)過程中的關(guān)鍵步驟,這可能非常耗時,3到9個月不等。當使用分析物特異性的試劑來捕獲目標分析物時,這個缺點對LC-MS/MS方法也是存在的。從生物標志物方法的角度來看,試劑的交叉反應(yīng)可導(dǎo)致該方法的非特異性。因此,強烈建議進行額外的測試以闡明試劑的交叉反應(yīng)性和非特異性。
本文概述了LBA測試方法,包括其主要概念的起源和演變,并且回顧了常用的大分子生物分析方法的測試格式。最初的LBA測試方法誕生于1960年,是為測定胰島素而開發(fā)的放射免疫測試(radioimmunoassay),LBA測試方法的基礎(chǔ)是至少有一種蛋白質(zhì)與感興趣的目標分析物有相互作用。在當今的實驗室, 酶免疫測試(enzyme immunoassay)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放射性免疫測試,成為了LBA測試方法的首選形式。
此外,本文還介紹了其它各種測試格式,如競爭式(competitive)、夾心式(sandwich)和橋接式(bridging),以及其所需的關(guān)鍵試劑。最后,簡明扼要地討論了LBA測試方法在蛋白質(zhì)生物藥開發(fā)中的應(yīng)用,以及與其它生物分析平臺的比較。
自上世紀60年代對胰島素進行定量測定以來,基于與其它生物分子結(jié)合作用的LBA方法已被廣泛地用于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例如,在蛋白質(zhì)生物藥開發(fā)過程中,這些方法為定量分析或檢測蛋白質(zhì)提供了一種準確和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測試試劑(MAbs或PAbs)生成/選擇是LBA方法開發(fā)過程中的關(guān)鍵步驟,一旦選擇好了試劑,不同測試平臺上的LBA方法能夠提供顯著節(jié)約時間和經(jīng)濟成本。
如前所述,另一個主要的大分子生物分析平臺是液相色譜-質(zhì)譜(LC-MS/MS)。在小分子藥物的生物分析中,LC-MS/MS方法是毋庸置疑的王者,在大分子分析中,LC-MS/MS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地增加,特別是在與LBA方法以某種形式組合之后??梢钥隙ǎ锓治鰳I(yè)界將繼續(xù)探索LC-MS/MS在蛋白質(zhì)藥物的生物分析中的應(yīng)用。生物分析行業(yè)必須證明LC-MS/MS在藥物開發(fā)的整個過程中,與LBA方法相比較,具有重現(xiàn)性(reproducibility)、可轉(zhuǎn)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等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本系列后續(xù)將介紹相關(guān)知識,敬請關(guān)注。
本文來源:生物制藥小編
本文如有疏漏和誤讀相關(guān)指南和數(shù)據(jù)的地方,請讀者評論和指正。所有引用的原始信息和資料均來自已經(jīng)發(fā)表學(xué)術(shù)期刊、官方網(wǎng)絡(luò)報道等公開渠道, 不涉及任何保密信息。參考文獻的選擇考慮到多樣化但也不可能完備。歡迎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文獻及其評估。
1. Thway TM. Fundamentals of large-molecule protein therapeutic bioanalysis using ligand-binding assays. Bioanalysis (2016) 8(1), 11–17
2. Yalow RS, Berson S A. Immunoassay of endogenous plasma insulin in man. J. Clin. Inv. 39, 1157–1175 (1960).
3. Moss AJ, Dalrymple GV, Boyd CM. Practical Radioimmunoassay. The C.V Mosby, St. Louis, MO, USA (1976).
4. Jaffe BM, Behrman H. Methods of Hormone Radioimmunoassay. Academic, New York, NY, USA, (1979).
5. Travis JC. Fundamentals of RIA and Other Ligand Assays. Scientific Newsletters, Anaheim, CA, USA (1979).
6. Engvall E. Enzyme immunoassay ELISA and EMIT. In: Methods in Enzymology Volume 70. van Vunakis H, Langone J (Eds). Academic, New York, NY, USA, 419–439 (1970).
7. Engvall E, Perlmann P.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quantitative assay of immunoglobulin G. Immunochemistry 8, 871–874 (1971).
8. Jenkins R,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Validation of LC-MS/MS Bioanalytical Methods for Protein Biotherapeutics.” The AAPS Journal1 (2015): 1–16. PMC. Web. 13 Apr. 2016
9. Gao XL,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 P (Properdin) in monkey serum using immunoaffinity capturing in combination with LC–MS/MS. Bioanalysis, March 2016,Vol. 8, No. 5, Pages 425-438 , DOI 10.4155/bio.15.258
10. Zhang YJ, et al. The integration of ligand binding and LC-MS-based assays into bioanalytical strategies for protein analysis. Bioanalysis July 2014 ,Vol. 6, No. 13, Pages 1827-1841 , DOI 10.4155/bio.14.128 (doi:10.4155/bio.14.128)
11. Van Dyke K. Biolumisencence and chemiluminescence: instruments and applications, vol I/II. CRC Press, Baton Roca, FL, USA (1985).
12. Schaap AP, et al. Chemiluminescent substrates for alkaline phosphatase: application to ultrasens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s and DNA probes. Clin. Chem. 35(9), 1863–1864 (1989)
13. Stanley PE, Kricka LJ. Bioluminescence and Chemiluminescence, Current Status. Wiley, New York, NY, USA (1991).
14. Lipman NS, et al. Monoclonal versus polyclonal antibodie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ILAR J. 46(3), 258–68 (2005).
15. DeSilva B,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bioanaltyical method validation of ligand-binding assays to support pharmacokinetic assessments of macromolecules. Pharm. Res. 11, 1885–1900 (2003).
16. Lee J, Ma H. Specificity and selectivity evaluations of ligand binding assay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against concomitant drugs and related endogenous proteins. AAPS J. 9(2), e164–e170 (2007).
17. Lee JW, et al. Bio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quantify “total” and “free” therapeutic antibodies and their targets: technical challenges and PK/PD applications over the course of drug development. AAPS J. 13(1), 99–110 (2011).
18. Shih JY,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universal analytical method in early-stag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tibody therapeutics: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 assessment for candidate selection. Bioanalysis 4, 2357–2365 (2012).
19. Lee JW. Method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tein biomarkers: bas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biotherapeutic. Bioanalysis 1, 1461–1473 (2009).
20. Shankar G,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validation of immunoassays used for detection of host antibodies against biotechnology products. JPBA 15(48), 1267–1281 (2008).
21. Thway TM, et al. Impact of antidrug antibodies in 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assessment. J. Pharm. Biomed. Anal. 15(3), 856–862. (2013).
22. Cai XY, et al.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immunogenicity assays to support comparability studies for biosimilar drug development. Bioanalysis 4(17), 2169–2177 (2012).